台南出現新刊物了──台語版《台灣文藝》,10月19日創刊!
該刊主編施俊州拿著特殊開數的創刊號(20.7 ×22 cm),一一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幹部,新登記的「台灣文藝雜誌社」班底:發行人,小說家蘇頌淇;社長,李林罔飼;總編輯,一樣是小說家,現任《台文通訊罔報》社長陳明仁;副總編輯,真理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林裕凱。顧問群:陳清白律師;編務顧問廖瑞銘教授,現任《台文通訊罔報》發行人兼總編輯;客語顧問,《文學客家》主編邱一帆;族語顧問有兩個,Tayal、長老教會傳道Walis Logang,以及研究族語文字化、剛拿到學位的李台元博士。
創刊日10月19,說是國稅局三度來實勘敲定的;實際出印刷廠,已遷延些時日。不過,刊期確定;明年4月、10月發行「第二年第一號」、「第二年第二號」,是半年刊。2014年年底會就「市情」、讀者的反應,審慎評估第三年發行季刊的可行性。
說到主客觀條件、「市場反應」,《台灣文藝》的主編可憂、喜參半。他說,印台語刊物、出版品,勢必賠錢,是常識,即便這樣的「常識」充滿欺罔性。「以我們現在經營的規模,說實話,要賣300-350本才能回本。而且,這是在不支稿費的情況下,純就排版、印刷、裝訂費用粗算的結果。了工koh了錢……」台文刊物經營不易,可見一斑。
「我們近期的目標:訂戶150;創刊號、單一期,賣350本。」相當卑微的營業目標!「這樣,就可以賣一期、編一期。」
「我們的總編,阿仁兄很會賣書。另外一位經營伙伴,周定邦,拚勢垃訂戶。咱這本毋成(m̄-tsiâⁿ)刊物,目前『訂戶編號』排到114,單一期銷售超過200本。」
《台灣文藝》的博士主編總算說出他們的「商業機密」,還有他的心裡話。喜的是,《台灣文藝》打從接受預訂,一直到印出來發賣,「佳哉!沒有想的賠那麼多!」賣個300本,我們的主編相當有信心;說要找300戶來訂,就不敢那麼樂觀了。
全台灣具備台語讀寫素養的「台語人」,人數何止「回本戶」的百倍、千倍!客觀環境阻礙這些台語人、廣大的台語文盲習得讀寫素養,成為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,才是常識性看法後端、所謂「欺罔性」的真實基礎。「憂」之所在呀!
這等認知、判斷,深深影響施先生編台語刊物的理念:將讀者群設定在「圈內」,並支持母語正規教育運動與母語社會教育。「安內」──團結內部∕聯合他語族、啟蒙∕被(再)啟蒙,是文學性刊物該有的運動功能;啟「盲」則是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要做的,《台灣文藝》舉雙腳贊成,願當後援。具體方針:1.推行相對成熟、又能關照台語漢字系統性的「漢羅合用文」(羅馬字比例佔3-4成);希望台語作家、讀者,透過文學閱讀,增進個人的台語素養與創作概念,此外「有份」、有助於台語文標準化。
方針二:台、華之間,採「單向翻譯」的編輯政策。也就是說,《台灣文藝》原則不登華語文章,除非透過翻譯,或歷史文獻經掃描當圖檔、對照用。出版語言既定(台語為主,客語、原住族族語為副),主題開放;專論中文、日語文學,乃至世界文學的文章,概皆歡迎。有人認為透過中文對「外」評介台語文學,大有推廣之效。這種看法,不說「一廂情願」、「得不償失」,起碼也是「有得有失」;得之不足,顯而易見的後效,就是部份台語作家、初學者太依賴中文、倚靠漢字,平白錯失精進台語能力的機會。
施主編說,他自己就是「跨華語作家」,踏進台文界之前具備起碼的華文創作經驗;但是台語文學運動要前進,不能太寄望這些人。台語文的前景在下(新)一代,在主流文壇、華文圈外人。這是根據歷史「經驗」的判斷,非邏輯(理論)推定。他當然希望華文界的文友「棄暗投明」、「幡然回歸」,至少雙語兩兼。然而回顧運動30年,想一下:華語作家跨語成功的,有幾人?恐怕百中無一!難不成要怪台語文運動失敗?
《台灣文藝》自我介紹
《台灣文藝》(Tâi-oân Bûn-gē∕Thòi-vàn Vùn-ngi),2013.10.19 創刊,以台語為主要出版語言;創刊號稱「第一年第一號」。第二年計畫出兩本,4月、10月出刊;無試刊之名、有試刊之實,是半年刊。2014年年底,將審慎評估於第三年發行季刊的可行性。摸著石頭過河,恐怕是當前主、客觀條件兩不惠,比較負責任的作法。
本刊不求百年、萬歲,但有爭個「春秋」定位的氣慨;再怎麼不濟,有維繫台灣文藝∕「台灣文藝」∕《台灣文藝》之名、實於不墜的決心,絕不輕言休刊、停刊。
編輯政策相對積極。1.創作與研究:提升創作概念,鼓舞創作;文學研究學術化、通俗化兼顧。2.語言計劃:推行羅馬字佔3-4成的「漢羅合用文」,不過僅限於本刊用字實務,不想規範作者創作自由。3.白話字文學「舊作重刊」、評介與研究。4.語際權力關係:批判性接受、研究、觀察在台華語文學、在台日語文學的遺產與發展。5.多語對照:體貼其他弱勢語族,鼓勵他語族母語寫作、文化發展。6.文化研究視野:針對台語文化的「文化研究」。7.徵集、評介相關史料,以備台語文學、文化爭千秋之用。